二十四节气知多少
- 节气
- 2023-10-15
- 8
2016年11月30日,由中国申报的“二十四节气”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怎样能让孩子更好的了解这项中国的重要文化常识呢?著名的平面设计师石昌鸿用“字体图形化”的表现手法将“二十四节气”这一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,用清新的绘画风格与特殊的字体效果呈现给大家。
2月4日-5日,立春亦称“打春”、“咬春”,又叫“报春”,“立”是“开始”的意思。
2月18日-19日,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,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。
3月5日-6日,这时天气转暖,渐有春雷,动物入冬藏伏土中,不饮不食,称为“蛰”,而“惊蛰”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。
3月20日-21日,春分是伊朗、土耳其、阿富汗、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,有着3000年的历史。
4月4日-5日,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,含有天气晴朗、草木繁茂的意思。清明这天,民间有踏青、寒食、扫墓等习俗。
4月20日前后,谷雨是播种移苗、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,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。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
5月20-21日,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,但还没有成熟,约相当乳熟后期,所以叫小满。
6月6日前后,“芒种”二字谐音,表明一切作物都在“忙种”了。所以,“芒种”也称为“忙种”、“忙着种”,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。
7月23日前后,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,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。
8月7日-8日,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,等到“立秋”时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声奏道:“秋来了。”奏毕,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,以寓报秋之意。
8月23日-24日,处暑的“处”是指“终止”,处暑的意义是“夏天暑热正式终止”。
9月8日前后,天气渐转凉,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,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,故名。
10月23日前后,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、初霜出现的意思,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。
11月22日前后,气温下降,逐渐降到0℃以下,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,虽开始降雪,但雪量不大。
12月7日前后,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,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,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。
12月22日前后,在中国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。俗话说:“冬至到,吃水饺。”
下一篇:二十四节气
发表评论